“这就是美国海军的骄傲?这些底子还能撑多久?”
近年来,美国海军的“航母骄傲”再度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然而,这一次的焦点并非技术突破或战斗力提升,而是建设进度的严重滞后、战斗力的明显下降以及整个计划的崩盘。
按照最初的规划,第二艘“福特”级航母——“约翰·肯尼迪”号本应在2025年7月投入使用,可如今交付时间已经推迟至2027年3月。单单一句“延期20个月”,表面上看似轻描淡写,但却实实在在地暴露出美国军事工业体系中深层的隐患。
美国航母舰艇交付的延期成常态
这并非“约翰·肯尼迪”号首次面临延期交付的问题。早在2023年,其交付时间便已从原定的2024年6月推迟至2025年。今年,又因各种原因再次推迟。这一切让人不禁质疑:美国自诩为世界航母建造领域的领头羊,究竟如何看待所谓的高效生产和强大的工业优势?官方给出的理由是“在生产与安装升降机时遇到问题”,看似是一个技术难题,但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却并不那么“高科技”——人手不足、施工进度缓慢、产业链断裂,成了根本问题。
展开剩余81%这些问题尤为显眼,因为它们不仅仅是短期内的技术故障,而是整个体系长时间积累下来的结构性疲软。航母舰艇的建造进度的延迟背后,折射出美国海军的整个工业链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危机。
不仅是“约翰·肯尼迪”号存在问题,美国海军的两栖攻击舰项目同样深陷困境。原计划在2025年交付的“美国”级3号舰“布干维尔”号,如今被推迟至2026年8月;4号舰“费卢杰”号的交付时间更是从2029年推迟至2030年。根据美国海军的报告,船厂劳动力短缺以及施工进度的滞后,是主要原因。简单来说,就是工人不够,效率也低。
负责这些舰艇建设的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HII)也不得不承认,建造效率确实在下滑。他们声明将与海军合作加速技术整合,力图提高施工效率。然而,这番声明究竟是危机公关还是例行公文,谁也不清楚。显然,外界已经看得出来,产能与效率的问题,已经不可能仅凭一纸声明遮掩过去。
现役航母数量面临严峻挑战
然而,问题不仅仅是建造进度的拖延,美国海军的舰队状况也日益堪忧。根据政府问责办公室(GAO)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国海军的两栖舰艇战备率仅为46%,远低于最低标准50%。换句话说,美国海军一半以上的舰艇根本无法出动,现有舰艇的战力大大下降。
最具讽刺性的是,美国曾以其强大的航母战斗群自豪,但如今这些航母却面临着“缩水”的尴尬局面。2026年5月,已经服役多年的“尼米兹”号航母将正式退役,这原本是常规的舰队更新。然而,新航母无法按时交付,导致美国海军的航母数量将从11艘减少至10艘。也就是说,在未来近一年的时间里,美国海军将无法维持完整的航母战力配比,这让美国一直以来自诩为全球最强海军的口号,显得尤为苍白。
舰艇生产问题堆积,效率严重倒退
不仅新舰难以交付,已经在建的舰艇也问题不断。“布干维尔”号在下水前曾发生过火灾,数名工人因此受伤。而“的黎波里”号的交付时间,从最初的规划大幅推迟了5年8个月,极大的影响了舰队的战力储备。与过去“黄蜂”级两栖舰只需要4年左右就能完成交付相比,现在的建造周期已经大幅翻倍,效率的下降几乎没有任何可以辩解的理由。
美国造船工业的效率下降,归根结底是劳动力短缺所致。疫情之后,资深工人大量退休,年轻劳动力供给不足,造船厂的技术工人严重短缺。与此同时,造船厂与服务行业的人力资源竞争加剧,使得招工更加困难。尽管海军与承包商提出加强合作、提前锁定维护计划和零部件采购等解决方案,但这些看似合理的办法,在实际执行中屡屡受阻,无法有效解决根本问题。
美国海军的结构性衰退
美国海军所面临的困境,绝非简单的一个个延期问题。生产效率低、技术整合慢、产业链失衡、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已经构成了整个军事工业体系的结构性衰退。而更加严重的是,海军还在坚持提前退役一些舰艇,这些舰艇即使未到服役年限,甚至未经过特别认证的情况下,也被迫提前“退役”,使得舰队的整体战力更是雪上加霜。
例如,LHD-4“拳师”号在一次部署过程中,由于主轴和右舷舵出现问题,被迫返回基地,维修期整整持续了三个月才恢复。这样的情况,足以证明美国海军的维护系统和资源调度已经面临严峻挑战。
结语
一支强大的海军,显然不应该仅仅依赖于充足的预算和空洞的口号来维持。然而,现如今,美国海军的舰艇建造、维护和更新方面的多重问题,正是反映出整个军事工业体系的疲软与低效。新舰延期交付,老舰逐渐退役,艰难的建造进程,已经让“全球部署、随时应战”的口号,成为了空洞的承诺。
美国海军的现状,不仅仅是战斗力的短期波动问题,更是一个逐渐加剧的结构性衰退,这一困境正在不断显现,且形势愈发严峻。
发布于:天津市盈昌配资-盈昌配资官网-配资查询网-在线股票配资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