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自苏联解体以来,乌克兰独特的地缘政治位置一直使其成为大国博弈的“棋子”。乌克兰时而亲俄,时而亲美,在美俄之间艰难寻找平衡。无论是哪位总统上台,乌克兰始终未能找到一条令大国满意的道路。在喜剧演员出身的泽连斯基成功当选总统后,美国开始全力推动乌克兰加入北约,意图将俄罗斯“枪口”指向其脑门,自然遭到俄罗斯的强烈反应。而在这场复杂的博弈中,中国似乎保持了沉默,未做出明确表态。
一: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恩怨情仇
从地理上讲,乌克兰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横跨俄罗斯与欧洲之间,领土面积为60万平方千米,是欧洲的第二大国。乌克兰的肥沃黑土大平原赋予其“欧洲粮仓”的美誉,粮食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三。东部的顿巴斯地区拥有欧洲最大的煤田,克里沃罗格铁矿是欧洲最大的铁矿。乌克兰继承了前苏联30%的军工企业,具备生产苏联时代所有先进武器的能力。历史上,乌克兰的西部曾属于奥匈帝国,南部被奥斯曼帝国统治,而东部则离莫斯科仅400千米,乌克兰自地缘上便被第聂伯河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乌克兰信仰东正教,文化上有着深厚的“俄罗斯情节”,而西乌克兰则受波兰影响,信奉天主教,部分地区甚至不使用俄语,历史上从未建立过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大国的争夺使得乌克兰的民族和种族矛盾加剧,俄罗斯族在乌克兰占据22%,东部和南部的克里米亚半岛,俄罗斯族的比例高达67%。
1991年8月24日,在戈尔巴乔夫被推翻后仅5天,乌克兰举行了全民公投,并以90%的赞成票宣布独立。那时的乌克兰经济在苏联加盟共和国中排名第4,仅次于最富有的波罗的海三国,乌克兰人民充满希望,认为摆脱了苏联的束缚,未来将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乌克兰与俄罗斯围绕黑海舰队分割、苏联遗产分配、天然气价格等问题频繁发生冲突。俄罗斯威胁不向乌克兰提供石油,而乌克兰则反击称如果不给石油,就不给俄罗斯粮食。俄罗斯则表示不提供粮食就不给乌克兰天然气,而乌克兰则威胁称不提供天然气就不给俄罗斯导弹。最终,独立后的乌克兰在美国推行的休克疗法下,经济未能腾飞,GDP在两年内急剧下滑,之后虽然逐渐企稳,但经济回升速度极为缓慢。
乌克兰独立后奉行亲美政策,但由于仍依赖俄罗斯的能源,乌克兰也努力维持与俄罗斯的良好关系。此时,俄罗斯并未过多关注乌克兰,乌克兰与周边国家并未有领土争端。直到2004年,美国通过“橙色革命”支持尤先科和季莫申科推翻了亲俄政府。然而,新政府上台后,乌克兰政坛腐败丛生,官员丑闻频发,经济衰退,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严重。至2010年,亚努科维奇在俄罗斯支持下再次当选总统,宣布暂停与欧盟的关系。然而,美国通过舆论操控和支持抗议示威,最终使亚努科维奇被迫下台。2014年,亲美的过渡政府成立,并开始推进乌克兰加入北约的进程。此举立即激怒了俄罗斯。
布热津斯基曾言:“没有乌克兰的俄罗斯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如果乌克兰选择重新加入俄罗斯,控制了5200万人口和黑海出海口,俄罗斯将自动成为欧亚帝国。对俄罗斯来说,乌克兰亲俄可以在北约之间建立一道屏障,将防御纵深推进1000千米;而对美国而言,乌克兰亲美则意味着从北到波罗的海,南至中亚,将俄罗斯包围。如果乌克兰加入北约,俄罗斯的边境将面临北约的威胁,俄罗斯即便拥有几十万军队,也无法有效防守这片广阔的平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俄罗斯经济持续低迷,加上美国制裁,俄罗斯的军事预算难以支撑全面战争。因此,俄罗斯只能采取间接反击的方式,最终通过克里米亚公投实现了对该半岛的控制。
克里米亚位于黑海的南端,控制着通往地中海的航道,向东是高加索地区,向西则是巴尔干半岛,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俄罗斯迅速占领了克里米亚,并通过公投将其并入俄罗斯,向美国传递了强烈的信号:俄罗斯宁愿让乌克兰解体,也不允许其成为北约成员国。克里米亚通过公投加入俄罗斯后,西方国家拒绝承认其合法性,并对俄罗斯实施多轮制裁,俄美关系进入了新一轮的对抗阶段。乌克兰在美俄的角力中陷入了分裂,顿巴斯、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等东乌地区的俄罗斯族民兵爆发大规模亲俄示威,成立民兵并与乌克兰政府军爆发冲突。俄罗斯向东乌地区派遣了约4万名军队进行支持,而美国则增派军队至中东欧,并通过制裁试图迫使俄罗斯退出东乌并归还克里米亚。这一系列紧张局势使得俄美矛盾达到了冷战后的“临界点”,乌克兰一度成为全球焦点。
二:西方、俄罗斯、乌克兰在乌克兰争端中的得失
美国一直在散布俄罗斯将进攻乌克兰的谣言,实际上,这纯粹是利用俄乌矛盾将俄罗斯逼入困境。从战术层面看,俄罗斯确实占据主动,但从战略角度来看,它却处于防守状态。表面上,俄罗斯成功占领了克里米亚,黑海舰队也因此获得了南方的出海口。普京在言辞和行动上都表现得非常强硬,赢得了大量国民的支持,并打击了美国的国际威望。然而,吞并克里米亚也彻底推动了乌克兰向西方靠拢。俄罗斯曾在《布达佩斯备忘录》中承诺保证乌克兰的安全和领土完整,但吞并克里米亚的举动却激怒了东欧国家,并引发了他们的疑虑。欧美重新将俄罗斯视为现实威胁,削弱了与俄罗斯的交流与合作,俄罗斯的经济因此受到巨大负面影响。俄罗斯曾向欧洲供应30%的天然气,如果欧洲不再进口俄罗斯的天然气,转而依赖美国天然气,这将对俄罗斯经济造成沉重打击,进而极大削弱俄罗斯的战略影响力。
乌克兰在大国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其经济有限,缺乏能源,军队装备落后,政府内部派系林立且无力有效运作。尽管俄罗斯希望与乌克兰重新合并,但这一愿景几乎不可能实现。克里米亚对乌克兰来说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鸡肋”,而对俄罗斯来说却是一个“烫手山芋”。克里米亚成为两国之间的一道高墙,迫使乌克兰远离俄罗斯。亲俄的乌克兰政治人物必须向民众解释为何失去了克里米亚,而亲美的政治人物则有更大的理由鼓吹乌克兰融入欧盟是最好的选择。以波兰为代表的东欧国家则更为担心,俄罗斯的扩张是否会波及到自己,因此毫不犹豫地反对俄罗斯。即使芬兰和瑞典也开始讨论是否加入北约,西欧许多国家因债务问题而不断削减军备,但乌克兰危机可能促使欧洲大陆上大多数国家进一步扩军,以应对俄罗斯的现实威胁。英、法、德等几个大国则乐见乌克兰失去后路,促使其加入欧盟,并作为自身在东欧的战略屏障。
俄罗斯在策动克里米亚脱离乌克兰后,美国除了发出强硬言辞和实施制裁外,并未兑现当年鼓励乌克兰放弃核武器时所做的“保证乌克兰安全和领土完整”的承诺。奥巴马政府的对外政策因此遭到国内舆论的批评,认为其软弱无力,无法与小布什政府时期的强硬战略相比。美国的威信受损,也增加了盟国对美国承诺的怀疑,这也助长了俄罗斯的冒险精神。然而,奥巴马的大战略仍是维持美国在全球的绝对优势和主导地位,真正对美国构成最大挑战的并非俄罗斯,而是中国。俄罗斯人口仅1.4亿,经济规模远不及美国的十分之一,不可能与美国抗衡,也无法左右美国全球霸权的盛衰。北约和欧盟已经扩展至俄罗斯的家门口,乌克兰和东欧多个国家加入西方阵营,这足以牵制俄罗斯的扩张。美国完全处于战略攻势,能够随时选择进攻或防守,只需通过打压油价,就能使俄罗斯陷入困境。相较之下,中国才是美国真正的威胁。如果美俄直接对抗,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调整。
三:乌克兰的国防工业
在苏联时期,乌克兰是苏联的国防工业中心,军工业产值占全国的30%。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了3594家军工企业,其中700多家为武器生产企业,拥有约140万职工。乌克兰的黑海造船厂是苏联唯一的航空母舰生产厂,曙光机械联合体则生产了大量燃气轮机,成为许多俄罗斯海军舰艇的“心脏”。乌克兰的南方设计局和南方机械厂是世界上最强大的RS-20V陆基洲际导弹的制造商,此外,还生产了苏联62%的地空导弹、75%的战略导弹和59%的巡航导弹。俄罗斯五种洲际导弹中有四种来自乌克兰,最先进的Kh-555远程战略巡航导弹发动机也出自南方机械厂。南方机械厂还生产了“质子号”、“旋风号”和“天顶号”运载火箭,此外,“宇宙号”和“海洋”系列卫星也由乌克兰制造。乌克兰在航空领域同样享有盛誉,安东诺夫设计局生产的安系列运输机极具声誉,其中安-225军用运输机是世界上最大的运输机,最大载重可达600吨。
乌克兰的马达西奇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发动机制造商,在苏联时期向90多个国家出口,约占乌克兰航空产品出口总额的50%。俄罗斯生产的米-171、米-26等直升机的发动机依赖于马达西奇公司提供。每当俄罗斯出售一架直升机,马达西奇便能分得其中的1/3利润。俄罗斯的S-400防空系统也需要乌克兰黄玉设计局提供的“铠甲”雷达来实施目标定位。
乌克兰在火炮、坦克、导弹雷达跟踪系统、舰载导弹、雷达系统、机械制造、冶金及燃料动力领域具有独特优势。独立后,乌克兰迅速成为世界第六大武器出口国。然而,乌克兰的经济衰退导致许多军工企业面临破产,订单减少,员工大量裁减,部分企业每周仅工作一天。与此同时,许多专业技术人才流失。1992年,美国国务院资助的各类组织进入乌克兰,寻找“敏感人才”。美国驻乌大使馆的经济处负责人纳塔利娅·亚列西科专门负责阻止乌克兰的“敏感人才”流向不合适的国家,她甚至被波罗申科政府任命为财长。
乌克兰的黑海造船厂曾拥有两艘未完成的苏联航母。美国的一家废旧钢铁公司以远高于市场价的500美元/吨收购了“乌里扬诺夫斯克”号核动力航母,最终将其拆解成废钢铁。该公司副总裁通过“科学无国界”的口号,成功说服黑海造船厂的工程师为其提供苏联的镀锌保护涂层配方,这些乌克兰专家在美国定居数年后被解聘。乌克兰的军工精华主要集中在俄罗斯族聚居最为集中的第聂伯河东岸,俄罗斯采取了“挖墙脚”策略,干扰乌克兰武器生产企业的运作,企图打压乌克兰的军工产业。尤其是塔吉尔坦克生产中心和哈尔科夫坦克生产中心,俄罗斯通过提供丰厚待遇吸引乌克兰的专家,切断了乌克兰生产材料的供应。然而,俄罗斯自身经济困窘,难以提供大额资金,因此从乌克兰引进的军工人才仅有数百人。相比之下,中国并未采取类似的“沙文主义”态度,乌克兰的专家不会受到任何打压与歧视,因而更愿意前往中国。为了吸引这些专家,中国政府启动了“双引工程”,计划在十年内通过优厚的生活条件,引进上万名乌克兰的优秀专家。
四:中国在乌克兰的收获
美俄在乌克兰的争斗使乌克兰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美国的援助承诺往往空洞,虽然曾承诺向乌克兰提供380亿美元资金,实际上只给予了5000万美元,甚至不足以弥补乌克兰欠俄罗斯能源债务的二十分之一。乌克兰能够换取现金的资源除了粮食就是武器。然而,由于乌克兰缺乏足够的能源和原材料,军队长期未能采购新的军事装备,工厂只能被动地为俄罗斯生产零部件。与此同时,俄罗斯逐渐建立起了不再依赖乌克兰的军工体系,乌克兰自己的武器产品始终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大多数产品只是样品,批量生产的武器数量很少。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铁路、港口、公路和电力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乌克兰往往无法按时完成外国订单,导致成本不断上升,严重影响了其竞争力。为了维持生计,乌克兰不得不倾尽所能出口苏联时期的旧货。乌克兰的军事科研能力仅次于俄罗斯,中国在军事科研方面的重点攻关项目几乎都可以在乌克兰的技术清单上找到。中国不仅具备足够的财力购买乌克兰的技术,而且付款速度也非常快,还提供了资金支持乌克兰公司的创新开发,这对乌克兰经济萧条的情况来说,堪称雪中送炭。
最初,中国军队青睐的是俄罗斯武器,但俄罗斯更愿意出售现成的产品而非技术。乌克兰并不担心中国会复制其技术,因为苏联时期的武器研发工作是由俄罗斯负责,乌克兰主要负责制造。因此,乌克兰出售的技术大多属于俄罗斯的技术体系,对中国的需求限制较少。随着俄乌之间竞争的加剧,乌克兰向中国提供苏联时期的军事技术遗产变得更加开放,这些技术遗产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国防科技的快速发展。在这样的相互需求下,中乌两国的军事合作覆盖了陆、海、空、导弹等多个领域,几家乌克兰的重点军工企业与中国建立了直接的业务关系。为了防止乌克兰向中国提供军工技术,美国和俄罗斯采取了多种策略,但都未能成功,因为乌克兰实在太缺乏资金了。于是,乌克兰成立了负责武器进出口的特种技术出口公司,总经理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积极主张不设限制条件,扩大向中国推销军事技术。
中乌军事合作始于舰艇动力领域。90年代初,美国停止向中国提供舰用燃气轮机,这使得中国的052型驱逐舰在动力系统方面几乎陷入困境。中乌建交后,中国便看中了乌克兰“曙光”机械设计科研生产联合体独立研制的UGT-25000大功率燃气轮机,90年代中期,中国正式引进UGT-25000燃气轮机,用于052B/C型驱逐舰的动力系统。尽管乌克兰不愿向中国转让技术,导致052C型驱逐舰无法批量生产,但乌克兰的经济困境迫使其同意出售所有技术和生产许可证。此举使得中国得以开始大规模国产化UGT-25000燃气轮机,成功解决了困扰中国海军多年的舰艇动力问题,推动了中国海军主战舰艇建设的快速发展。052C型驱逐舰的舰用远程相控阵雷达与苏联“巴库”号航空母舰上的“天空哨兵”雷达有着直接的技术关系,但中国在乌克兰的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升了性能。
中国的“长剑”-10型远程巡航导弹也是源自2004年从乌克兰采购的6枚Kh-55远程巡航导弹。乌克兰还向中国提供了用于巴基斯坦“哈立德”型主战坦克的6TD1200马力柴油机和传动装置,供中国空军运-8运输机改进工作,提供给中国洪都公司L-15“猎鹰”高级教练机的A1-222-25F发动机。此外,乌克兰还为中国提供了苏-33舰载战斗机,并在中国“瓦良格”号航空母舰改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乌克兰还为中国训练舰载机飞行员提供了克里米亚的航空母舰飞行员训练中心。乌克兰的“铠甲”雷达使中国反隐身雷达的研制进入了“快车道”,中国还向乌克兰采购了导弹导引头、重型降落伞、电子干扰系统等技术。乌克兰还主动向中国推销“欧洲野牛”型气垫登陆舰,中国采购的4艘“欧洲野牛”型气垫登陆舰拯救了濒临破产的乌克兰海洋造船厂。乌克兰特种技术出口公司还向中国提供了直升机发动机、减速器的维修、伊尔-76运输机零件、航空装备零配件、培训维修和使用专家。
然而,近年来,中乌军事技术合作进入了“冰冻期”。自2012年后,中国几乎再未从乌克兰采购过武器。原因在于乌克兰军工行业在过去二十年内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苏联时期遗留下的武器装备几乎卖光,但乌克兰多年没有研发出新技术,已经无法为中国提供有价值的军事技术。而中国的军工技术水平已经快速提升,导致中乌军事合作的规模越来越小,甚至出现了“返销”现象。2009年初,乌克兰国防部长叶哈努罗夫访问中国,希望购买L-15“猎鹰”高级教练机的组装生产线,以替代现役的L39“信天翁”教练机。
中乌军事合作开始逐渐由乌方主导转为中方主导。通过多年的合作,乌克兰深切感受到中国不仅财力雄厚,而且信誉良好,是一个值得依赖的友好国家。即便乌克兰向欧盟倾斜,但也愈发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尽管中国不再采购乌克兰武器,但中国对乌克兰的支持远超美国。中国向乌克兰提供了8500万美元的贷款,用于进口中国的矿山开采设备,还向乌克兰农业提供了30亿美元的贷款,购买中国的农业设备和杀虫剂,此外还提供了37亿美元的贷款,用于帮助乌克兰将供暖设备改为使用煤炭。
五:结语
过去三十年,乌克兰始终无法在美国与俄罗斯的博弈中保持稳定。国内的亲西方派与亲俄派势如水火,彼此斗争不断。从目前的局势来看,乌克兰不仅失去了东乌克兰和克里米亚,而且国内经济萎靡,战火不断,百姓疾苦。曾经辉煌的重工业几乎全军覆没,显然成为了最大的失败者。美国的北约东扩战略未能如愿达成,而俄罗斯在乌克兰的行动也进一步分散了美国用于对抗中国的资源与精力。虽然俄罗斯控制了克里米亚,但在美国的制裁下,俄罗斯同样遭受了巨大影响。欧洲没有从这场冲突中得到任何实质利益,整日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中,战战兢兢。与此同时,远在东方的中国却收获了大量来自乌克兰的先进军事技术,这使得中国的军工产业飞速发展。面对美国的战略压力,俄罗斯对美国的敌意愈发加深,并逐渐靠近中国,这不仅为中国带来了稳定的能源供应,也大大减少了北方的防务压力,令其可以将更多精力和资源转向东南方向。综合来看,谁才是真正的乌克兰斗争中的赢家呢?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
盈昌配资-盈昌配资官网-配资查询网-在线股票配资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